区块链应用在被接纳上似乎还需要一些时间,因此申请专利的等待或许是值得的。专利通常涵盖与区块链技术密不可分的特定应用,以独特方法解决特定问题。在这点上,专利应优于商业机密保护,因为区块链技术只有在公开允许使用者社群来核对履行时才会被信任。
许多区块链都是完整开放原始码,因为原始码能被大家获取与编辑才能促成快速发展,这会使得某些人无法取得专利,因此,在专利范围上就必须留意是否要利用这些开放原始码或是使用自己的算法。
区块链处理运作的改善通常也是对计算机功能的改善,故应该能避免在适格性中被认定是抽象概念。但区块链的新应用如果只是熟知计算机组件来执行熟知的功能,则可能会被因不满足适格性核驳,对此,慎选请求项用语以及适度交代技术细节应可克服。
因为没有节点具有其他节点的控制权,所以共同侵权是个潜在的问题。假设是客户端- 服务端系统,要避免这问题则应该只在专利申请范围中定义由一个节点实施的步骤。
独特的图形用户接口(GUI)可以获得设计专利,然而区块链技术还在萌芽阶段,实际产品出现前,GUI的改变机会不高,所以设计专利之保护对于后端创新目前并不是有效的方法。
为了避免涵盖商业方法(CBM)有效性挑战,尽量避免在请求项中使用金融用词。区块链常用来取代特定用途中其他种类的认证方法,例如金融技术FinTech,但金融技术会落入专利局认定的商业方法领域,所以专利申请上应该注重区块链技术本身才会获得较顺利的审查结果。
新的区块链公司时常会发布如何执行区块链技术的文件,而在发布文件前申请临时案可以保留申请国外专利的机会。此外,因为区块链还需要一段长时间成长,不像许多软件专利在数年内就会被淘汰,所以临时案可帮区块链专利争取到较久的专利保护。
如果你目前的专利申请案有机会使用到区块链,则可考虑申请部分延续案(continuation-in-part)来加入区块链的功能。
区块链就如同网络是全球性的,故区块链公司应该考虑利用PCT申请案取得多国的专利保护。
虽然区块链是软件技术,但其还是需要硬件配合运作。如果你的系统使用新的硬件或新的软硬件组合,对于硬件的专利申请就跟申请软件一样重要。
作者:苏之勤
来源:北美智权报